今天是:

 

cveqc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斌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24-03-11

d9e2ffc34c2bd07b937a1d49a2061707_1_1161_573_1390_880.jpg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斌

记者:您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就业工作的关系?

王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明确了新定位、找准了新方向、开辟了新局面。我们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

一方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有利于直接创造大量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的岗位需求,特别是伴随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可以更加充分体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这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作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就业技能素质直接影响生产力的标准,决定生产力的能级。就业工作要紧盯现代化产业体系所需的人力资源,迭代优化就业政策,大规模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精准匹配的就业供需对接机制,推动优质人力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所在的重点区域集中、重点企业集聚。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中采取新举措、展现新作为。

一是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降费率、稳岗返还等政策,推进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落实专精特新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增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

二是围绕强化人才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能力。深入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和青年群体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好用好覆盖全省的“江苏工匠课堂”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服务云平台。通过量身定做的实名制、项目制培训,实现培训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出台江苏省公共创业服务指引,启动首轮县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积分制动态管理,完善创业服务机制,举办系列创业创新大赛。

三是围绕畅通供需对接,创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全省开展“春风行动”等“10+N”公共就业服务大型招聘活动,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打造“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和直播带岗服务品牌,新建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48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0家,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引导、鼓励、支持全省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密集组织专业化、精准化、定制式现场招聘活动。

记者:近一年来江苏就业方面取得哪些工作成效与进展?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

王斌:2023年,江苏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同比增长5.1%,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4.6%左右,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就业局势稳中向好。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的决策部署,更加突出就业优先,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把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列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二是经济回升向好为就业局势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及时出台的稳岗扩就业政策为促进就业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我省大力推行惠民利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全年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资金近300亿元。

记者:稳就业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做法?

王斌:一是建立高效协同的就业工作模式。我省充分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作用,通过调度评估、考核激励、约谈督导等措施,促进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横向协同,实现就业责任共担、就业政策共商、就业服务共建,使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有载体、有抓手。例如,去年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日调度、周报告制度,各成员单位协同开发了14万个政策性岗位,筹集发布了74万个月薪6000元以上、缴纳五险一金的高质量社会化岗位,有效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机会。

二是推进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新形势下畅通劳动力市场供求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就业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我们联合14个部门及头部企业共建共享省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实名入库180万户企业、3035万名劳动者信息,建成分产业、分行业、分区域、分规模的全口径企业用工数据库,统一归集发布全省129家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40家规范化零工市场求职招聘信息。通过业务联动、数据共享、实名管理,精准落实政策,科学服务决策,主动防控风险,使“拿数据说话,靠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成为就业工作的新模式。

三是拓展多元化参与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服务机构携手,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将“大数据+铁脚板”紧密结合,通过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一站式零工市场,使就业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均等可及。此外,我们还着力打造专业化管理的就业基层队伍。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通过窗口设置、人员招聘、待遇提升、职业发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兜牢重点群体就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