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veqc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为高考落榜生另辟成才路 重在培训技能

稿件来源:CVEQC 职业培训工作系统        发布日期:2008-05-11

国家为高考落榜生另辟成才路 重在培训技能
记者7月6日从教育部获悉:从今年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有了一项新的任务,就是动员和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面向高考落榜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技能,实现就业和创业。这是国家为高中毕业生铺就的新的成才路。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每年有数百万普通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等学校,由于他们只掌握了文化基础知识,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不少人加入到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最近,教育部发出文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的作用,面向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并要求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

     根据规定,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将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招生政策,放宽年龄限制,取消应、往届等方面的区别,简化招生入学手续。学校可以普通高中毕(结)业证书为依据,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自主招生,跨省招生。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高中毕业生的学习需要在一年中多次组织招生。

     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学生本人的就业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和培训项目。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为主,不再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管理上,以单独编班组织教学为主,也可安排在相应的班级随班就读。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积极推行学分制,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积极探索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和经验。

     对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时间一年,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学习期满或者修满学分,考核合格者,学校发给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对于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可以根据特定专业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培训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者,学校发给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并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相关报道

      中央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 回应劳动力就业需求

     据《瞭望周刊》报道:在江苏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的自动化实验室,一个男生面对一套模拟的微型数控生产线,不时按动手中的控制板,依次调整着进料、加工、工件运送、识别、分拣、进库等一个个生产程序。校长孙俊台介绍,这个学生学会了操作这条生产线,将来就能按照企业的需要调试、操作和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这类自动化生产线的调整工、数控机床加工的操作工等智能蓝领,在当地非常抢手。

     这只是国家通过职业教育加速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实例。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步步回归,意味着它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是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并列三大战略重点

     在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的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徐强精度”。徐强1989年高考落榜,1990年考进该企业的技校大专班。他以执著的钻劲把书本知识学透的同时,也逐渐驯服了手头的设备。2001年,鼓风机集团花1280万元从德国进口一台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他作为国内操作该设备的第一人,在检测时发现德方的调试方法有误,并使德方专家重测后予以修正。从此,他得到了同行业顶尖专家的认可。“徐强精度”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利润,也使此类国产设备有了与美国通用、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竞争的实力。今年,徐强被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诸如此类的事例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本科,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

     据学界达成的共识,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发轫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却远甚于普通教育。即使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在法律上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一直被作为调解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央高层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等七部委在江苏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今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并确定今年国务院要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理还要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届时,国务院还要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总理曾提出,除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大战略重点外,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战略重点,这就是职业教育。他指出,教育工作要着重抓好“普及、提高、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最近,******总理又批示:“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职业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央领导同志近日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据调查,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30万从业人员,医疗护理人员每年需要新增15万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城市化率将达到57.5%。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求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另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2亿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农村劳动力素质如不能尽快提高,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各类企业下岗人员,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为此,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稳定的长期就业支持政策。

     同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现在高中阶段普及率是44%左右,要提高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就要有大的发展。这个任务光靠普通高中是完不成的,同时也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9%,要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中央领导同志认为,从以上社会需求分析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实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出口旺”才能“进口畅”

     一项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的初中毕业生约为2200万人,其中800多万人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即使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的2020年,每年也仍将有新增1000万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加入劳动者大军,担当起这部分人的教育与培训,便成为中职学校的历史性重任。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有1.45万所,其中5000所左右以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走出了低谷。如果把高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订单式培养就是职业学校成就高就业率的一****宝。订单式培养所以取胜,在于一所职业学校与众多企业一起制定招生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和工作待遇,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了去处,于是又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前往求学。

     以往,中职教育的服务定位一直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虽然一些中专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但招生范围还是有限。1999年后全国中职招生出现负增长,年招生数一度跌至390万人,许多中职学校处在了吃不饱的状态。2002年,中职教育的热度开始回升,到2004年招生数达到550万人,但各地区回升的幅度不同。比如江苏职业教育水平的南北差距就相当大。从全国看,东部人才市场需求相对旺盛,而中职生源普遍喊缺,西部恰恰相反,中职生源多,就业门路却很少。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伴随着 “教育移民”现象的出现,这种不平衡竟由市场杠杆调剂成了双赢的局面。2004年夏,陕西省在眉县职教中心举办的与外省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洽谈会上,省内二三百所中职校的1.3万名学生签了协议:一年后转到外省继续读书,拿外省的毕业证,在外省就业。眉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二年级的小范同学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娃,一年后将转到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学习,毕业后就在浙江谋职。她所在班有59名同学,其中45名同学也和她一样,因签下这样的转学协议而喜上眉梢。

     出现在江西的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新余现象”,已经使该市职校的毕业生在强手如林的知名企业中站稳了脚跟。在广东东莞,步步高集团的5000多名员工中,毕业于新余各职校的占了两成;在深圳,富士康公司毕业于新余各职校的员工有6000多名,康佳、赛格、华强等大型合资企业,还把新余各职校列为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在与深圳、珠海的30多家知名企业签有长期劳务供求关系的湖南怀化万昌中专学校,创办七年累计输出了毕业生上万名,企业对就业学生满意率都在95%以上,而该校在校生数则从最初的400人发展到4000人。

     回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需求

     2004年初,以位于“世界工厂”核心地带的广东东莞数十万工人缺口为代表的“民工荒”,使整个珠三角的企业老板们第一次为招工焦躁。这个近2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新现象反映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以出口为驱动力的经济活动的增长对技工、熟练工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技能还不能适应突然加大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进而预见,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将不是城市新增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在认识到这个事实相当重要,从政策上把农民缬勺魑咴滴侍庾蛑髁魑侍猓谴笫扑鳌?

     一方面大量农民盲目进城,聚集在城市周边亟待就业,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长,必然带动以就业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加速发展。广东作为外来农村劳动力输入大省,积极推动成人教育从一般的文化技术培训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发动和组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参与培训,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培训网络。在所辖5个县市全部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的浙江宁波市,按照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培训的培训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大力对河南、安徽等外来农民工进行加工制造业、餐饮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的职业培训,经过培训把他们输送到当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企业的“民工荒”。
正视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带动经济建设这个和谐社会发展需求,既为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提供了一个良机,也不可避免地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凸显。首先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目前全国中职学校的30%是信息技术类学生,高职学校的20%是工商管理类学生,均大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技术类专业所占比例。现在职校工科类偏少,与市场对人力需求的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无疑需要教育部门重新优化组合职业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层次也要随产业结构高移而提高,以适应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成本大不相同。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成为世界工厂的一员,教育部门就不能不考虑到一个职业教育对象的分层配套问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是,如果中职学校培养的技工水平与接受了职业培训的进城务工农民差不多,那么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就会考虑到成本因素而更多地录用农民工。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近年凡是偏离了这个办学方向的职业学校都付出了职业人才培养的“无用功”。北京朝阳艺术职业学校校长周振华指出,一些条件较好的高职学校都在积极准备“升本”,一些中职校也不把目标放在如何让学生学好技能,而是放任学生向高一级学校深造,一方面加大对学生文化课的补习,一方面取消实践环节,这种学历化办学倾向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生产出大批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职业学校自身都是严重的伤害。

     观念问题、政策障碍、投入不足等等,都是影响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浙江两年投入十亿元大力扶持职业教育

  浙江省决定再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从2006年至2007年,浙江将安排财政资金10.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支出4.2亿元,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据介绍,这六项行动计划包括: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计划中的每一项都与职教学生密切相关。如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将扩大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使受助面提高一倍,低收入家庭子女都可以免学费读职校等。

      发达城市发展职教从哪里突破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初中毕业生总量的减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出现困难,一些学校担心生源不足而导致人、财、物的闲置,担心中职扩招任务不能完成。

     最近,教育部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连续发出3个文件,要求各地“积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任务,大力推进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合作办学”,“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在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无疑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学校的招生拓展了途径。

     然而,在一些地方,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办学工作还受到限制,有的城市误认为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就是培养本地学生,没有看到培养外地学生毕业后(或培训后)参加本地经济建设同样是服务当地经济,因而对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联合办学中出现的困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而是消极地观望,甚至明令禁止中职校面向外地招生。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要从哪里突破?

     扩大办学领域

     整体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必须促进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扩大办学领域,开展职业教育地区间、城市与农村间、强校与弱校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东部与西部开展联合办学,有组织、有规模、有意向地按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拓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可以使目前东部和城市相对的职教资源优势、生源弱势与西部和农村的职教资源弱势、生源优势相互弥补,使资源与生源充分结合。

     天津市去年中职招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类职业学校实际录取新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2.14%,这是他们积极开展东部地区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直接成果。2005年,天津市创新合作办学的工作模式,由市教委组织实施与西部的合作办学。他们集合50余所省部级以上重点中职校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共与29个省市的百余所中职校签订协议,达到了1.5万人的市外招生规模,超出教育部给天津市中职东西部合作办学招生任务的50%,超出人数达8700多人。在天津市技术工人比例偏低,“十一五”期间将增加各类技术工人140万人的需求下,天津中等职校大力度地市外招生并安排毕业生在天津就业,不仅帮助西部减轻了就业压力,而且能有力地支持天津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开辟新的市场

     在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初中毕业生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必须抓住两个市场,一个是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培养市场,一个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职业培训市场。中等职教在满足社会对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任重道远,不是生源不足,而是唯恐教育资源不足。领域上,工业、农业、服务业、新兴产业;地域上,本地、外地、城市、农村建设;人员上,在岗、待岗、转岗、转移培训。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面向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有组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多年来坚持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办学,面向社会开展电工技术和空调制冷技术的培训,在学校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每年培训2000多人。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占了50%还要多。

     改变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合企业岗位的需要,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必须要有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才能保证“工”与“学”的结合,因而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北京昌平职校在办学思想上,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评价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目标,重新组合德育内容和文化内容;从具体工作项目切入,以知识的应用激励学生选修模块外的文化或技术课程,而且学生按照岗位标准积累模块,可以随时持证上岗,这种模式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及弹性学制落到了实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